(相关资料图)
女儿满脸堆笑,捧了一把芍药花回家,想不到大尾巴猫“18”更喜欢,趴在花瓶旁不走了,看得牢牢的,甚怕有人抢。芍药花开,夏天就要来了。先人给芍药还起了另外的名字,叫“将离”“离草”,寓意耐人寻味。当你置身雨后芍药花海里,如若轻轻俯身,细细端详,就会发现,珍珠般的水珠镶嵌在鲜艳的花瓣上,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上,芍药花儿显得格外晶莹剔透,温文尔雅,娇美动人,使人挪不动眼睛。每一朵花的花瓣层层叠叠,赛过丝绸,红里透粉,粉里透红。清风吹动,花瓣轻轻盈盈、挨挨挤挤的一张一合,毫不拘谨地向人们展现她的婀娜多姿。每一个枝干上有十几朵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,缤纷烂漫,如朝阳,似晚霞,使人眼花缭乱。
我也想种几棵芍药,买了花苗,种在院子花坛中,两年多了,不见开花,也许是土壤不适,长得不壮,让我有点气馁。好在公园里可一饱眼福,实在不行,花店买一捧,拿回家皆大欢喜。浓浓烈烈的馨香飘散家中,暖暖烘烘的香气沁人心脾。夜深人静时,你若轻轻附耳聆听,就会听到一片片花瓣窸窸窣窣张开的声音,也能聆听到花与花之间的窃窃私语。此时此刻,你就不知不觉,心旷神怡,如痴如醉。
花也是懂人心的,古时人们多以大自然中的植物,来表达自己的情感。《诗经》可见“维士与女,伊其将谑,赠之以勺药”,在盛大的日子里,遇见自己心仪之人,离别时怎么让她记住呢?摘下路边芍药赠送她,让她回家后白天戴头上,夜晚放枕边,日夜都能想起那个爱慕她的人。
历代中宋人最惜芍药,他们喜欢悠闲舒适的生活,把生命的自在看得重,芍药清丽与婉约的气质,刚好与之契合。芍药开在春季的末端,让人有惜春之感。开在身边的芍药,少了牡丹的霸气,添了一份娇柔与亲民。诗人是不吝惜笔墨去写芍药的。元人刘敏中(1243-1318),曾写下《清平乐.白芍药》,“何年金屑,飞上玲珑雪,一树风情谁解说”。他先是用诗句来描绘芍药的姿态,有着雪花的白,有着金屑的明亮,这一树的风情万种,从来不与人说起,静静地开在自己的日月。有人夸它也好,无人赞赏也罢,兀自开了,风情就在光阴里了。韩愈写下《芍药》:“浩态狂香昔未逢,红灯烁烁绿盘笼。觉来独对情惊恐,身在仙宫第几重。”意思是这样妩媚的姿态、浓烈的香味,只有芍药花才有,他从前还没有见到过。火红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,仿佛像火苗在闪烁。面对这样惊艳的花,他感觉有点惊恐,这样的花只有天宫才有,难道自己上到了九重天?
芍药花开,春天还未收场。其实在秦以前,牡丹和芍药统称为芍药。到了秦汉时期,人们才开始把牡丹称为木芍药。晋代的崔豹在《古今注》里说,“芍药有二种,有草芍药,有木芍药。木者花大而色深,俗呼为牡丹。”木芍药的俗名,反倒成就了今日牡丹的盛名。河南洛阳有许多芍药品种,如锦带围、西施粉、粉银针、美人面、索花魁、朱砂粉、大富贵、白玉冰、黄金轮、冰青、杨妃出浴、墨紫含金、紫凤朝阳、乌龙探海、银线绣红袍等。花单瓣或重瓣,有黄、白、粉红、紫等色。
芍药被誉为“五月花神”,列为“六大名花”之一,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,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。且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绘画艺术中的常见花卉,象征友谊、情爱。《红楼梦》中美丽的场景,史湘云醉眠芍药应该有着代表性。每到五月芍药花开,就会想起那个活泼的女子。“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,业经香梦沉酣,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,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;手中的扇子在地下,也半被落花埋了,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;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。”
五月里的大观园,流年往事生出美丽,让人铭记。无数值得回忆的场景,那一定是与人有关的,史湘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,也就是在大观园中与众姐妹相处的光阴。源于对生活的爱,才有了芍药的情。湘云躺在芍药间,显出与芍药同态的韵味,她是感觉到幸福的。
芍药花开,春将离。人们还在留恋春天,上海的夏天已迈着大步跑来。黄灿灿的枇杷也该上市了,大街小巷马上就会传来诱人的叫卖声……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