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个故事比路遥的专著小说更精彩,也更有看点,其中高加林父母、高双星父母、刘巧珍父亲的格局,也深深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道路。
(相关资料图)
而《人生之路》揭露的教育哲理,值得我们深思。
高加林,是一个满腹才华的乡村少年,却因为现实的无常和残酷,一次又一次摔倒在泥泞的人生路上。
高考落榜后,高加林在村里的小学做民办教师。他志向远大,并不甘心人生止步于此,所以在教学之外,他还给报纸投稿,并继续钻研学问,以期有朝一日,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然而天不遂人愿,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了他的教师名额,他被迫做回农民。他愤懑不甘,却无可奈何。他赌气似的干着农活,把手掌磨出了血泡也不肯停下。
纵有无数的迷茫不甘,在任何的境遇里他都没有放弃,反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能。
在马店小学当老师的时候,他所历所见写成了一篇报告文学《一个孩子的读书梦》,发表在国家一级报纸《中国农民报》。
回家务农后也依然坚持创作,也正因为没有放弃,最终文章获奖,上海领奖成为他命运改变转折点。
人生的选择有很多,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,不管向左向右都会有得有失,一个人之所以优秀,在于他被命运捉弄、身处泥潭的时候,从不放弃自己,坚守理想。
有人说,一个人能走多远,就看他的”逆商“有多高。从高家村一路闯到大上海拥有一片天地,高加林的”逆商“是优秀的
中国式攀比往往不来自阶级,而来自街坊邻居。就是这种日常而琐碎的攀比,一点一点变成了孩子和家长共同的负担。
孰不知这样做对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。孩子不是一个流水线上出产的商品,有什么可以对比的呢?
所以,我们也要告诉孩子,别和别人比,和昨天的自己比就可以,超越昨天的自己,就是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,就不要自我设限,打破内心的这种“心理高度”,勇敢跨越重重困难,获得斩关夺隘的喜悦。战胜与超越自我,让生命发光发热。
毁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,就是教他贪图伪捷径,享受最容易到手的成功。
一个人一旦选择捷径,就会活在短暂而虚无的收获里,渐渐忘记了奋斗应有的样子。最终,他们成了一批粗制滥造的赝品中,最不起眼的一个。
曾国潘给儿子的家书中曾写道:
“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,尔不可求名太骤,求效太捷也。熬过此关,便可少进。再进再困,再熬再奋,自有亨通精进之日。”
意思是说:“做事情要下慢功夫,不要想着一下子成功,遇到困难的时候,慢慢熬,总会熬出来,这样的成功才是牢靠的。”
引导孩子走正确的路,是每个家长的责任,只有得到父母正确指引的孩子,才会在紧要关头做出正确选择,人生道路也会越走越平坦。
《人生之路》就是围绕“人生抉择”这个精神内核,真实刻画了高加林、刘巧珍、黄亚萍、高双星、马栓等平凡个体与时代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。
其实,不管是剧中的主角,还是现实中的我们,命运都藏在了这句话里。
“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,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,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。”
这是作者路遥在原著中引用《创业史》作者柳青的话,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,你的选择就决定了你的人生之路。
林一样,在重要的岔路口,差点放弃了。
不要过度干预养育爱孩子就要把主权交给孩子为人父母,都希望儿女过的好,都想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,但如果干预过头,就会适得其反。
高双星生性善良,也很聪明。家庭条件也不错,相信如果没有父亲的过度千预,也会过的很好。
但父亲高明楼,以为让儿子去上大学,去大城市,就是为他着想,为他好。
但双星背负这个秘密,每天都过的小心翼翼,精神压力很大,结果毀了儿子一生。
高明楼的做法就是《适度养育》这本书中,“过度养育型父母”的做法。
过度养育型父母是把原本重要且积极的养育行为做过度了。
本来回应孩子、对他们寄予期望和帮助他们都是好的行为,然而,父母的过度回应、过于期望孩子获得成长,以及过度帮助孩子会将有益的行为发展为徒劳无益。
孩子是他自己人生的主角,当孩子遇到困难时,我们会焦虑,指责或者手足无措。但我们也应该明确这个事件的主角是谁?谁最有权力去解决这件事情?
爱孩子就要把主权交给孩子,我们能做的就是肯花时间引导孩子,并且放手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施展他们解決问题的技能,相信孩子也能成为解决问题能手,成为一个自信,勇敢的人。
父母是孩子生活的引路人,是孩子灵魂和人格的塑造者。
路遥先生曾说:
“什么是人生?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!只有选定了目标,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,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,精神也会永远年轻!”
不管是对于剧中人物,还是现实中的我们,每个人的人生紧要处,往往只有几步。
请记住,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,不是未来而是现在。
你当下的努力,能带领你和孩子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。
关键词: